试述《阿Q正传》的艺术成就。
简述《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在表现手法上的独到之处。
简述钱钟书《围城》中“围城”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
阅读冯雪峰的散文《老人和他的三个儿子》,结合作品实际,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评价文章。要求:
(1)简要阐述作品的主题思想;
(2)简要分析作品的主要艺术特色;
(3)观点鲜明,分析细致,条理清楚,语言通顺,书写整洁。
(附冯雪峰《老人和他的三个儿子》原文)
老人和他的三个儿子
冯雪峰
一位老人有三个儿子。大儿子是一个非凡的水手:坚强、勇敢、尽职,而且富于冒险精神。老人真的爱他,认为这是一个做父亲值得骄傲的光荣。可是,在一次暴风雨中,这个儿子以他的大胆和勇猛,葬身于大海的狂涛骇浪里了。二儿子是一个不知道辛苦和疲劳的、力气比一般伙伴都更大的壮健的矿工,又很乐意帮助伙伴和朋友,所以矿工们,尤其是青年们,都和他做朋友,以得到他的友谊为快乐。那父亲也真爱他,尤其是大儿子死了以后,更认为这是上天给他的最大的弥补。可是,不久,二儿子也殉身于自己的勇敢和自我牺牲的行为了,因为这一天他在煤矿中工作,矿坑因为支柱损坏而崩塌,他英勇地撑住一根支柱,救出了许多伙伴,而他自己是被压死了。老人的伤痛是不用说的,他马上变成一个非常衰败的软弱的人了。不过,还剩下一个小儿子,是做父亲的唯一的安慰。老人改变了主意,决心不让小儿子成为一个出众的英雄好汉的人物,因为他实在不能再忍受那种折损儿子的痛苦。他叹着气说:“唉,与其因为他有才能而被夺,我宁愿他是一个一无所长的没出息的人呵。”这样,老人就亲自教育这个小儿子,采取了一种那些老婆婆们教育女娃娃都很少采用的教育方法,而这个小儿子,也真孝顺,果然没有叫父亲失望。就是说,他让自己成为一个又懦弱又自私而真的一无用处的人了。可是,真没有想到,到了这个时候,这个老人感到从来没有过的悲哀和不幸了。他一边痛悔自己的错误,一边憎恨而又可怜自己的小儿子,说:“这就叫做废物,这就叫做脓包,是我一向所痛恨的。现在因为我自私,亲手把他制造出来了!嗳,嗳,这样一个海淹不死、山压不死的人,他活着到底做什么的?”这个老人实在无法爱他的小儿子,因为他只能爱波浪壮阔的海和巍峨坚实的山以及像他大儿子和二儿子那样的人的。因此,他现在做父亲的心,不得不无限地痛苦,这是他一度错误的想法和他亲手毁坏了小儿子这件事情的一个惩罚。
——选自《雪峰文集)(一)
简析《防空洞里的抒情诗》的主题。
阅读陈衡哲的小说《老夫妻》,结合作品实际,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评价文章。要求:
(1)简要阐述作品的主题思想;
(2)简要分析作品的主要艺术特色;
(3)观点鲜明,分析细致,条理清楚,语言通顺,书写整洁。
(附陈衡哲《老夫妻》原文)
老夫妻
陈衡哲
外面的大雷雨渐渐止住了。有一个老太婆,在灶间内烫衣服。她的丈夫,浑身淋着水,自外面走进。
老太婆:“哪,我晓得你又忘记了。
”老太公:“忘记了什么?”
老太婆:“忘记了什么?你须问你自己,我哪里知道?”
老太公:“哦!我记得了。你不是说那块鸡蛋糕吗?”
老太婆:“不是它又是什么?”
老太公:“你看哪!我两只手装得这样满满的,哪里再能把它带回来?”
老太婆:“很好,晚餐的时候你可不要咕噜就是了。”
老太公走进卧房,换湿衣。
老太婆:(对着卧房高声说)“你换了衣服,立刻就去把那扇门钉好罢!”
老太公:(口中咕噜着向外面走去)“大概我终年终日,总是不应该有一刻儿休息的。”
老太婆:“不错不错,这句话是我常常对自己说的。我说:‘我自从嫁了这个亨利华伦,简直可以说没有休息过一天。一家八口,烧洗缝补,哪一件不是我一人做的?’现在孩子们都大了,他们也不要我了....
一个隔壁的寡妇进来,向老太婆借报纸,忽见她怒容满面。寡妇:“华伦太太,今天又有什么事不称心了?”
老太婆:(指着篮中未烫的衣服)“你看!”
寡妇:“但是,多烫一件衣服,就是说你家中多有一个人!像我这....”
老太公口中嘘着气,自外面走进,忽然看见寡妇。
老太公:“陶林太太,你来得正好。今天我妻子不知又吃了什么不消化的东西,她正在发气哩。
寡妇:(站了起来且笑且叹气)“好了好了,华伦太太,我丈夫没有死的时候,我也常常如此。现在我想起从前我们两口儿怄气的情形,觉得已经和在天上一样,更不要说起我们说笑快乐的情形了。”寡妇取了报纸自去。
老太公:“爱娜,我们该用晚餐了。”
老太婆:(放下熨斗,一面解围裙,一面说)“好好,我也饿了。”
老太婆取出了晚餐,老太公帮助她把它摆好了,两个人坐下来吃着。老太婆:“阿呀!你的鞋袜都湿了,还不快去换掉,当心明天又要生病。老太公:“好的,好的,我吃完了这样莱便去换。”
老太公走进卧房去换鞋。老太婆取出了一块苹果做的点心,放在老太公的座位面前。
老太公:(自房中走出看见点心)“这是哪里来的?”
老太婆:“这是我今天为了你做的。”
老太公:“爱娜,你可记得三十多年前的那一天,我到你家里去看你,你把这个点心给我吃的情形吗?”
老太婆:“怎么不记得?那天你还差不多把碟子都吃了下去呢!”
老太公:(且吃点心且说)“这个点心也和那天的差不多;不过碟子是我自己的,我却舍不得把它吃下去!”老太公说着,两个人忍不住都笑起来了。
(《小雨点》,1928年4月出版)